航空安置
当前位置:首页 > 航空安置

综合施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医疗卫生服务是人民最为关切的生活福祉,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得到极大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从制约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问题入手,综合施策,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这对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至关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人民健康问题,推动医疗卫生供给总量和质量持续提升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健康问题,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提升医疗卫生供给总量和质量。

(一)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体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 医疗资源水平通常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同时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体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其中,2017 年我国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达4.3 张,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每千人口医师数为2.0人,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每千人口护士与助产士数为2.7人( 2 0 1 7 年),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 0 1 8年);2018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5.4%,接近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医疗卫生等方面造成巨大冲击。自2003年“非典”发生以后,我国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领域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但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仍暴露出许多不足。从应对传染病的医疗卫生资源看,2019年我国共有171所传染病医院和9所传染病防治院,以及多数综合医院内设有传染病科,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科床位数共计14.6万张,仅占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1.66%,传染病医院工作人员共计6.2万人,占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的0.48%。

(二)我国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持续深化,服务量持续上升, 机构数量占比逐年下降

2009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坚持政府主导,在卫生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累计达12.26 万亿元,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提供财政保障。这一阶段,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与床位数均大幅提高,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超过100万个,床位数达880.7万张,与2009年相比分别增长9.9%和99.4%。同时,医疗卫生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卫生技术人员数逐年提升,由2009年553.5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015.4万人,增长83.4%。

按医疗机构所有制划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主要分为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两类。当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也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2009年新医改以来,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旨在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加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在这一阶段,由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举办公立医院转制重组,公立医院的机构数量大致以每年两百所的速度持续减少,2019年公立医院共有11930所,占医院总数的34.7%。而从床位配置看,公立医院床位数量持续增加,2019年公立医院床位总数达497.6万张, 占医院床位总数的72.5%。同时, 公立医院在服务量上也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公立医院服务量达32.7亿人次,占医院服务总量的85.2%。

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力量, 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50.7万所,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53.1%;在床位配置方面,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158.2万张床位,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97.0%。从医疗卫生人员看,2019年底,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共有773.3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6.2%,其中执业(助理) 医师数达2 8 4 . 8 万人,占总数的73.6%。

(三)我国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快速发展,机构数量和占比持续上升

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原来单一的公立医疗机构供给转变为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格局。发展社会办医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自2009 年新医改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多个促进社会办医的政策性文件, 其中核心文件达19项,极大鼓舞了社会办医的积极性。2009-2019 年,我国非公立医院数量年增长幅度均超过10%,远超全国医院总体增幅;2019年全国非公立医院22424所,占全国医院总数的65.3%。同时,非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逐年增加,2019年非公立基层医疗机构总数达44.7 万所, 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46.9%。从床位配置来看,非公立医院床位数从2009年的32.8万张增长到2019年的189.1万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由2009年的10.5%上升到2019年的27.5%,增长幅度远超医院床位数的总体增幅。非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4.9万张床位, 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3.0%。

而在机构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非公立医院的服务量提升并不乐观,非公立医院的服务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公立医院的水平。2009 年非公立医院诊疗1.5亿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8.0%,2019年非公立医院诊疗5.7亿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14.8%,服务量增幅相比医院数量和床位配置的增幅较小,服务效率总体上低于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的床位数在持续增长,而2019年其病床使用率仅为61.4%,显示大量闲置病床的潜力尚未发挥。进一步分析非公立医院的结构与规模,2019年非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仅有345所,占非公立医院总数的1.5%,而一级医院占非公立医院总数的39.8%,100 张床位以下的医院占非公立医院总数的76.5%,500张床位以上医院仅占非公立医院总数的2.0%。

从医疗卫生人员看,2019年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共有240.7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3.8%,其中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01.9万人,占总数的26.4%。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水平得到稳步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仍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医疗卫生服务的进一步提升。

一是公立医疗卫生体系仍然面临着区域配置不均衡结构性问题。这既有医疗卫生资源整体布局的不均衡,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同时,医疗资源在不同医疗服务提供主体之间也严重不均衡,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公立的三级医院;另外,医疗服务质量区域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同级别医院在服务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分级诊疗仍在推进过程中,各级医疗机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导致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足与浪费。

二是非公立医疗卫生系统主要问题集中在小散乱和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当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总体仍处在初级阶段,起点低、底子薄,整体层次不高,竞争力较弱,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本投入后续积极性不足,社会资本向小散规模聚集,同质化扎堆经营模式难以保障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的优质供应; 用人难、留人难问题比较突出,非公立医疗机构人员呈“哑铃型”结构,多点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医疗硬件配置不到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受到医疗用地、设备配置等多方面限制;缺乏立法保障和有效监管, 部分非公立医疗机构追求短期利益,损害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三是防治分离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突出短板。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传染病医院、传染病防治院和综合医院中传染病科共同组成我国传染病防治网络。但由于政府对医院财政补偿的不足、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职能定位不清等原因的影响,医疗机构在设置传染病科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开展相关业务方面动力不足,相关医务人员的收入普遍偏低,人才流失严重。同时,疾控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体制中保障条件相对较弱,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和行政职能话语权不足,导致其很难以专业职能影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相关公共决策,加剧防治分离的问题。

从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关键举措。未来,需要进一步结合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从多个方面入手, 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提升。

第一,着力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公立医疗体系。促进公立医院由资源消耗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效率集约转型。限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合理设置公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明确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定位。清晰划分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公立医院功能,促进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提升公立医院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改革公立医院激励约束机制, 斩断医务人员收入与医药、耗材之间的联系。科学核定医务人员薪酬,结合医务人员培养周期和劳动技术含量设定医务人员薪酬。

第二,积极推动多元化、高质量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首先,进一步明确社会办医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引导社会办医在非基本医疗服务领域的发展,如高端医疗服务、医疗康养、互联网医疗等,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其次, 抓落实补短板。针对社会办医支持政策落实的断点和堵点,出台配套政策。此外,社会办医同样遵循医疗行业发展规律,应当加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信用与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办医的注重内涵建设与服务能力提升。

第三,更大力度整合医疗资源,促进医防融合。以基层为重点,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整合各类医疗资源,以医联体建设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促进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之间相互协作。此外,应当加强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之间的有效融合,明确不同机构职能,建立相互合作协调的工作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

第四,大力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有效推动健康医疗的深入变革。应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打破各系统孤立循环现状,减少信息重叠、提高信息共享利用率,提升信息分析利用能力。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建设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助力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

第五,持续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从多个环节着力,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合理规划医疗卫生人才规模,促进医学教研的全方位融合。注重紧缺学科专业卫生人才培养,改革不同医学专业教育学制,创新住院规范化培训方式。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避免乡村医生断层风险。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


上一条】 【返回列表】 【下一条
Copyright © 1998-2017 boya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2255号-5
北京华人博硕国际医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